近年政府積極推動基層醫療,除了設立十八區哋區康健中心加強基層醫療服務外,亦探索建立一個能提升全體巿民健康、提高巿民生活質素的基層醫療健康系統。醫護界(醫)與社福(社)別有著共同目標,並一直在本港基層醫療扮演重要角色。
促進健康的同共目標——
創造健康生活環境、改善健康生活方式 (APA)
醫及社都相信,要促進巿民健康,必須從知識和認知層面、行動習慣以至可達性上為巿民創造健康生活環境、改善健康身活方式。主要目標成效有以下三項:
提升巿民健康意識
(Awareness)規劃及持續履行健康行為
(Planning)增加接觸健康生活條件及健康服務
(Accessibility)同一APA,
「醫」「社」介入手法大不同
醫護界別著重取用醫學方法 (Medical Science) 促進巿民健康。醫學是指以預防、診斷、治療生理及心理疾病促進巿民健康,常用的方法例如醫學篩查、用藥治療、飲食及運動處方、疾病個案管理等。故醫所提出的「醫社合作」的意思,是讓社(社會服務及社區人士)共同合作,輔助不同疾病風險人士接觸及進入醫學介入的流程當中,使病人持續得到醫療護理服務,並使其從中提升APA。
社會服務界則套用行為科學方法 (Behavioral Science),著重群體及環境對個人行為的影響,故認為應同時在個人、社群、服務提供者、社區及社會政策促進改變,才能改善社群健康。故社會服務界別提出的「醫社合作」,是指透過跨專業團隊合作,聯同醫護、病人及其家人,以及社區中各持分者,齊心營造促進社群健康的有利環境,為社區內的健康弱勢社群構建公平使用醫療健康服務及獲得促進健康的機會,最終提升社群A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