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成立「弱勢社群學生擺脫跨代貧窮行動小組」,推出「千人計劃」支援2000名居於劏房戶的初中生,但要協助劏房青年擺脫跨代貧窮,似乎難關重重。社聯2021年年6月1日至12月21日訪問1389名劏房戶,並分析當中339個有12-18歲青年的家庭(下稱「青年家庭」)的數據。調查發現,這些家庭不論在社會資本、居住環境以及經濟資源上,均欠缺有利家中青年個人發展的條件。
居於劏房戶的青年欠缺家庭社會資本,本人已是全家最高學歷者
青年是否家中最高學歷的成員(N=372)
33.9% 否
66.1% 是
碩士0.8%
學位15.1%
專上19.0%
高中65.1%
最高學歷家庭成員的學歷 (N=126)
居於劏房戶的受訪青年有198名高中青年,及174名初中青年,有逾6成就讀初中或高中,青年本人已是家中擁最高學歷的成員,反映不少劏房青年在學業等個人發展上未必能夠從家庭得到足夠的支援。
工作較零散、失業或無業的情況59.9%
有家庭成員做全職工作40.1%
受訪家庭成員表示沒有聽過青少年服務
(例如青少年中心)67.0%
(例如青少年中心)67.0%
此外,只有40.1%青年家庭有成員做全職工作,其餘均面對工作較零散、失業或無業的情況,反映這些家庭就業參與度較低,較難在工作環境中建立人際網絡。再者,受訪青年家庭中,不論家中青年或長輩,均有近4成居港年期不足七年,居港年期短亦令他們更難建立人際網絡。受訪家庭成員的社交質素低於香港普遍情況,而且多達67.0%受訪家庭成員表示沒有聽過青少年服務(例如青少年中心),可見即使他們有需要為家中青年尋找社會資源時,也未必部分認識求助渠道。
居於劏房而有青年成員的受訪家庭居住空間狹窄,從劏房間格及同住人數可見青年缺乏私人空間。
居於劏房而有青年成員的家庭,單位居住面積中位數只有130.0呎(家庭成員中位數為3人)。有54.3%居於劏房而有青年成員的家庭,平均接近3位家庭成員,只居於一個共同空間。居住空間狹窄,加上缺乏私人空間,更不利青年個人發展。
家庭的居住空間(N=339)
青年家庭收入低、可動用的資產較少,或難以運用資源於青年的個人發展上。
居於劏房而有青年成員的家庭中,有55.0%屬貧窮家庭,家庭總收入中位數為14,000元,遠低於香港整體水平,他們的家庭總資產中位數只有17,500元,有超過7成家庭最近半年更試過入不敷支,而需要動用儲蓄。此外,這些家庭有超過7成近半年曾因收入不足,試過壓縮生活開支; 34.2%過去一年試過借錢,當中更有32.8%在過去一年是因為要應付兒童教育/ 開學開支而借錢。在經濟資源緊絀的情況下,可想像言些家庭或難以運用資源於青年的個人發展上。
家庭收入與貧窮線
(N=329)
家庭總收入
(N=330)
中位數
受訪青年家庭總收入 (N=330)
14,000元
同期的全港家庭1總收入
27,400元
1政府統計處綜合住戶統計調查按季統計報告 (2021年第4季)
1. 與千人計劃相關的建議
- 計劃應有較長的介入時間以見成效,建議為期不少於三年;
- 招募不同背景及專業為導師,應多考慮青年的志趣,加入如體育、文化產業等等人士作為導師,以擴闊青年的社交圈子與視野;
- 讓青年建立與他們個人興趣相關的生活體驗,發掘自身發展的不同可能性;
- 有青年共享空間作配套,讓青年實踐夢想,建立社交關係,實踐自我;
- 支援青年的家長,促進他們與子女溝通,也協助他們解決自身面對的問題;
- 為參加者安排個案經理,協助他們處理與導師的關係,另一方面審批各種財務資助或轉介資源,協助解決青年於參與過程中遇到的困難。
2. 提升提升基層青年的社會資本、生活體驗及學習機會
- 除千人計劃外,持續支持現時如友導向、明日之星計劃及進一步完善兒童發展基金等有助擴闊青年社網絡及生活體驗的計劃;
- 資助基層青年學習及參與不同課外活動,增加地區青少年發展資助計劃的名額及資助金額,及加強校本課後學習支援計劃及學生活動支援津貼。
3. 為基層青年提供生活空間
- 讓青年參與管理共享空間,並在此進行不同社交、學習及發展的活動。
4. 增加大學學位及減免學債
- 增加資助學士學位的學額,促進基層青年的上流機會;
- 發展更多以在職人士為對象的兼讀制資助專上課程,同時制訂資助機制,方便有意重學業的在職人士進修,以增加在職青年向上流動的機會;
5. 減少貧窮人口
- 跨代貧窮源於香港的貧窮狀況仍然嚴重,因此根本解決之道是透過不同渠道減少貧窮狀況;
- 短期內有效紓援劏房住戶經濟壓力的措施,包括加強租金管制、租金津貼、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及最低工資制度等,長遠則須增加公營房屋供應、增加基層市民培訓及進修的機會,建立更均衡的產業結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