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社會福利制度,一直透過各類服務支援,讓有需要的群體使用。然而不少巿民反映不清楚有關制度或服務內容,令他們不能受到保障。此情況相信對居於劏房的弱勢群體尤為嚴重。究竟這個情況有多普遍?有甚麼因素和特徵導致一些人被排拒於制度之外?
本研究透過訪問1389戶劏房家庭,了解他們對社會福利的認識與使用情況,並辨別這些住戶的社交特徵、家庭及個人背景,從而尋找更具針對性的方法,改善劏房住戶及弱勢群體被社會排斥的情況。
逾半合資格劏房戶
無申請綜援、職津
貧窮率遠高於普遍巿民
受訪劏房家庭面對失業情況比香港整體的狀況嚴重,家庭收入亦較低,在計算恆常現金援助介入後,他們的住戶貧窮率達41.8%,遠高於香港整體貧窮率(17.3%)。跟據現時的福利制度,只要符合資產、收入、工時等審查資格,他們可以申請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綜援)、在職家庭津貼計劃(職津)等社會保障計劃以改善生活處境,然而在我們的研究中,有超過一半合資格的受訪劏房家庭並沒有申請相關的社會保障(綜援、職津)。
若按相關比例估算,在全港劏房住戶中:
合資格但沒有申請綜援的住房達20065戶
合資格但沒有申請職津的住房達26450戶
不少合資格住戶
沒有使用社會保障
家庭有沒有申請綜援(N=549)
合資格住戶中
50.6%
沒有申請
49.4%
家庭有沒有申請職津(N=601)
合資格住戶中
52.7%
沒有申請
47.3%
- 沒有申請
- 有申請
基層劏房住戶
對社會保障制度和社會服務缺乏認知
是次研究顯示,對社會保障制度和社會服務缺乏認知,可能是導致在經濟壓力下卻沒有申請社會保障的原因之一。現時香港的社會保障制度包括綜緩、職津、長生津、高齡津貼、傷殘津貼等項目,在受訪的劏房家庭中,只有24.2%聽過所有項目;7.7%表示沒有聽過上述任何一種社會保障項目。同時,在針對不同群體的社會服務方面(包括長者服務、幼兒服務、家庭服務等),32.9%受訪者沒有聽過上述任何社會服務項目,只有6.6%受訪者聽過所有社會服務。
受訪者對社會保障缺席認知
有無聽過以下社會保障制度?
(N=1389)全部無聽過7.7%
當中85.4%
有經濟壓力
有經濟壓力
24.2%
68.1%
- 全部聽過
- 聽過至少一項而非全部
- 全部無聽過
受訪者對社會服務缺席認知
有無聽過以下社會服務?
(N=1389)當中9.4%
表示自己有需要右述
任何一類社會服務1,
而沒有使用
(N=1298)。
表示自己有需要右述
任何一類社會服務1,
而沒有使用
(N=1298)。
6.6%
32.9%
60.5%
- 全部聽過
- 聽過至少一項而非全部
- 全部無聽過
1 長者服務2.4%;家庭服務9.9%;幼兒服務8.3%;少數族裔服務0.5%;康復服務2.2%;青少年服務7.2%;社區發展服務9.2%。
社會排斥影響劏房住戶對
社會福利的認識與使用
受訪劏房家庭的社交接觸及社會支援程度圴低於香港普遍巿民,受限於居住環境是其中一個原因。超過一半(66.4%)的受訪劏房家庭表示經常或間中因居住環境的空間不是,難以有親友探訪。41.6%的受訪劏房家庭經常和間中不想被人知道因居於劏房或現時居所。研究亦發現,受訪住戶社交接觸越少,他們聽過的社會保障及社會服務種類越少。此外,若住戶沒有認識親友使用綜援或職津,則他們即使合乎資格,他們亦會較少申請相關福利。
受訪者社交情況
(N=1388)VS
香港巿民社交情況1
(N=604)- 每周
- 每月數次
- 每月一次或少於
居住環境對社交的影響
社聯建議
加強對劏房住戶的地區支援
由社福機構於劏房密集的小社區提供更多支援劏房的服務,當中包括:為居於劏房的弱勢社群提供社會保障及公共服務的資訊;連繫及轉介家庭至社會福利系統;組織居民及建立社區支援網絡;及支援有緊急需要的家庭。增加過渡性房屋的社會服務元素
現時過渡性房屋為居於不適切居所的住戶提供支援,政府應加強過渡性房屋的社會服務元素,為住戶提供更多社會福利的資訊及適切的服務。設立起始租金
在劏房管制下設起始租金,租金水平參考地區、面積及設施等而訂定。改善社會福利資訊的傳播渠道及透明度
- 政府主動向巿民發放社會福利相關資訊,例如發展辨識潛在受助人的數據庫,以向他們發放自動通知;開展外展工作,並於大眾媒體及社交 / 電子平台推廣有關資訊。
- 加設簡單用的網上篩選工具,讓有需要人士在網上輸入個人資料,辨別出他們可享有的各項社會保障。
- 研究建立如同步申請 (combined application procedure) 等機制,方便巿民同時申請不同類型的社會服務及福利。
協助有需要人士申領福利
- 向社會服務單位人員定期提供培訓,以加強服務單位同工辨別有需要領取社會保障及服務的人士。
- 針對部分有特別需要的群體(例如理解能力較低、新來港人士、少數族裔等),政府更應進一步協助他們認識及申請社會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