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聯於2022年下半年進行研究調查,探討低收入劏房住戶的身心健康狀況及基層醫療服務需要。調查發現劏房住戶面對健康不平等的客觀環境,自我評估健康狀況較差,且未能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正是基層醫療服務的主要目標對象。政府早前發表的基層醫療藍圖,雖以地區康健中心為服務主軸,但如何透過社會服務網絡接觸基層人士及家庭,進一步擴大基層醫療服務的覆蓋範圍,做到以『醫社合作』『治未病』的效果,仍然有待探究和具體實踐。
惡劣居住環境影響身體健康,低收入劏房住戶
較香港市民的身心健康差,揭示健康不平等現象
較香港市民的身心健康差,揭示健康不平等現象
對比2014/15年政府全港巿民自評健康狀況的調查,2022年社聯的調查發現劏房住戶對比全港市民,自評健康狀況屬於「差」的情況是全港市民的4倍。其中,受訪劏房住戶收入越低,自我評估健康狀況為「差」越多;九成半以上受訪劏房住戶自評身心健康狀況低於平均值50分(以100是為最好的滿分)。
社聯的調查參考英國的房屋健康和安全評估系統,抽取其中11個居住環境問題定義為惡劣環境指數,評估劏房居住環境惡劣程度。這11個居住環境問題為蟲害、灰塵、界外噪音、白天沒有自然光照進屋內、屋內空氣不流通、異味、黴菌、單位內噪音、滲水、燈光照明不足和渠道淤塞。惡劣環境指數越高代表劏房居住環境越差。調查發現,分數較高的住戶,自評生理健康狀況亦較差,當中,灰塵、街外噪音和蟲害問題被選為最嚴重的居住環境問題。
劏房住戶健康行為普遍較差,其中單親家庭及獨居人士有較高的健康風險
研究同時將健康行爲及接受身體檢查的習慣(基層醫療三層預防架構第一、二層)、有慢性疾病及慢性痛症的情況(基層醫療三層預防架構第三層)與全港市民作對比。調查發現,受訪劏房住戶蔬菜攝入量較香港市民少,普遍睡眠不足,他們也較少會主動做身體檢查,合資格婦女有接受過子宮頸癌篩查的比例也低於全港比例。
在高危群組裏,單親家庭較少有做身體檢查,他們睡眠時間比整體受訪者更少;而獨居人士多為基層勞工,飲食習慣較差,16%的住戶每周五天或以上吃高鈉即食食物當正餐(午餐或晚餐),他們也是慢性疾病高危群組,特別是35-64歲的群組,他們的高血壓和糖尿病患病率皆高於同年齡的香港市民。
除此之外,劏房住戶比全港市民較易病,過去30天,有24%的受訪劏房住戶感到不適,而全港市民為9%。單親家庭的該比例達28%,而64%的單親家庭受訪者會選擇自己買成藥食。
客觀環境帶來影響生活習慣的健康不平等
劏房住戶屋内設施差,特別是獨居人士,近三成沒有對外的窗,就算有窗也可能因爲對住天井或者驚有蛇蟲鼠蟻沒有辦法打開。他們屋内超過四成沒有厨房,沒辦法煮飯。而單親家庭受訪者認爲居住環境惡劣,自己和小朋友常常要在床上工作和學習的比例高達43%。劏房住戶普遍身心健康較差,欠缺預防性的支援服務,亟需要為他們提供更全面的基層醫療服務和更好的生活空間,提高他們的生活質素。
「始於地方細煮不到食物,比較麻煩,有時自己都不想外出食飯,不過沒有法子,在家煮食開伙有油煙又開唔到窗,只能一日三餐食飯盒,但如果上了公屋,地方大了,自己煮到可以好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