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營造:空間、資源和社區關係」討論會
近年,不少社會服務機構開始整合本地及海外推動「社區營造」和「社區參與」累積的經驗……
轉化城市空間 Transforming Public Space
-
-
自從有禽流感,有一個活家禽行業自願交還牌照的計劃。一個個交還、一個個攤檔離開,整層便掉空了,政府又沒有計劃要重新開放、競投或招租檔主……
-
每年香港政府投放大量的綠化資源在花槽上,但我們不少街坊也認為種得不太理想,或者直行直過,跟我的生活有甚麼關係呢?
-
街坊對愛德小學舊校舍不能使用,表示不解。過去,審計署亦有發佈有關閒置校舍的調查,並建議應該借予社區機構,作有利於市民的用途。
-
重要的是如何用有限的空間令不同的功能也可發揮,如何善用閒置空間正正在回應現時香港現存規劃制度的漏洞。
-
年青人在社會創新的角色,以及和社會的關係是如何?社會經濟可帶來甚麼新評價?What is the role of the youth’s in social innovation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the community? What kind of revaluation can be brought by social economy?
-
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大都會,被經濟全球化的鎖鏈綑綁着,抹殺人類、勞動和社會關係的價值。 HK situated in the chain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producing a process of devaluation of the people, human labour and social connectedness.
-
也許「閒置」二字太文雅,「荒廢」又太尋常,要用「浪費」才能在這社會引起迴響;或許市民已接受了市區總有些地方是丟空的,都怪市道不景氣,都怪時代巨輪往別處走,要証明空置的地方與他們的利益有關,才有一點反應。
-
搞墟市、市集,相比開放出租車市場,哪樣更難?在大商場、領展以外,想開檔做生意,基層想買廉價日用品,可能嗎?由覓地、申請、諮詢、宣傳、籌備,街坊都有份參與的見光墟,由下而上地區為本,探索墟市出路。
-
68歲的陳太為應付醫療開支,八年來幾乎風雨不改,自力更生,在深水埗「午夜墟」當小販,每日賺到幾十元,好生意時每日有二、三百元,除了幫補收入改善生活,亦令陳太能發揮自己的能力,但其實在擺檔的頭六年陳太每次都心驚瞻跳。為甚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