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墟價值 建立社會網絡
社聯頻道《星期四脈搏》
墟巿,沒有華麗的室內裝潢,亦沒有涼絲絲的空調。
墟巿,盛載不同地區的專有特色,滿足大小不同階層的市民的需要。貨品、攤檔形形色色,貼近家庭日常需要,也是家庭閒暇的好去處!
在香港,到底墟市對社區有什麼意義?墟市能夠在高樓林立,商場滿佈的城市中找到生存方法嗎?
本身是社區發展陣線成員的鄭耀彤於2009年開始關心「天光墟」墟市,及後亦關注不同墟市的發展,並與其他團體組織了「撐基層墟市聯盟」。「撐基層墟市聯盟」代表鄭耀彤表示,「趁墟」是香港人長久而來的習慣。墟市檔主著重與顧客的關係,同時影響生意好壞,而檔主與檔主之間存在著共生的關係,他們會互相去支援,很多正面幫助的行為,慢慢形成社區歸屬感。
鄭耀彤指,於五十年代初,大量內地移民來到香港時,當時本港需要承受大量新移民,並沒有足夠的工作空缺及商店,要解決大量的新移民問題,就是劃出一個地方,讓不同的新移民作為檔主擺賣其家鄉物品。當時的墟市經濟活動養活了許多人和家庭,同時亦是一代港人的集體回憶。
曾經賣過生果、衣服及公仔的深水埗「天光墟」檔主李伯說,擺賣可以讓他增加收入、消磨時間,有所寄托,不用在街上遊遊蕩蕩。他表示現在食環署已經好很多,十年前他們會在後巷突然出動,包圍檔主,充公所有物品。鄭耀彤期望社會可以探討墟市發展模式及改善政府政策,讓檔主可以合法擺賣,不用擔驚受怕,同時平衡地區居民及檔主的切身需要。